上一篇講到如何與國際音樂市場接軌,如何發展等,主講人Tony Ward、Sebastian Mair和春浪音樂節創辦人沈光遠不斷提到要符合市場需求、也要有穩定的Mother Market,才有向外發展的可能。
接下來針對「島內思考」以及「與韓國音樂產業的比較」,Glenn認為韓國的市場開放,政府扮演非常好的推動角色,相較於美國政府,反而不是這麼支持,因此,一個地方的音樂產業是否能發展,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Sebastian Mair則點出,韓國的音樂是做為外銷出口,他們的偶像團體裡,有的人會中文、有的會英文,或甚至擁有那個國籍、血統的人,當他們在進軍其他國家的時候,就減少語言隔閡,除此之外,周邊商品也幾乎是主打的項目。
這都是韓國音樂為什麼能這麼快影響亞洲的原因。
談完與韓國音樂產業,話題回到台灣,面對強勁的韓國音樂襲擊,台灣樂團/音樂,有甚麼特殊性?該如何發展?
Tony Ward認為,台灣的音樂要外銷出口並不難,只是需要計畫,在此之前更要了解市場喜好、文化風俗,最好的方法就是到當地,去看、去感受。
Sebastian Mair則說出,樂團可以多利用社群平台宣傳,例如YouTube,YouTube在許多東南亞國家其實是重要的音樂管道,如果能將YouTube經營好,等於讓音樂作品更容易在平台上被發現。
他強調,不只是樂團自身經營,唱片公司也要確保音樂作品的曝光度足夠,因為這也關係到利潤。例如,台灣有很多音樂可以在台灣的音樂服務平台找到,但卻很難在國外的平台聽到,這有一部分的原因可能是唱片公司的授權沒有談好,或者有其他的配合考量,不過這是非常可惜的。
Tony Ward另外補充,目前全世界音樂流動快且取得容易,透過社群媒體了解市場也能建立人脈,用心規劃並抓準機會,將策略放在不同的媒體、平台,跟歌迷建立起良好的聯絡管道,你的作品隨時都有可能被聽見。
延續前兩位所說,Glenn提到,台灣有很棒的歌手、創作,但仔細聽過以後會發現,台灣的音樂有太多類似的曲風或旋律,好像有制式規則存在,大家的音樂都很好聽,可是都很像。建議多去觀察國外的樂團,他們的音樂有創意、有網路知名度,有些還開放投資,讓你自己決定要聽見甚麼,我們才有機會聽到多元的作品,這是大家所樂見。
雖然引言人倪-san打趣的說:「論壇通常沒有結論。」不過還是從主講人發表與討論的話題歸納出,要跟國際音樂市場接軌必須先站穩腳步,也就是出發的地方-台灣市場,此外還得有完善的規劃、了解市場喜好,善用身邊的工具、媒體平台,確保曝光度同時也建立與歌迷的關係。
以上提出的雖然不是致勝關鍵或必殺技,但如果有想將往外發展的話,可以從這幾位主講人的經驗談做為參考看看。
【同場加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