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很少看電視劇(美劇除外),印象中,距離上次完整看完一部已經是「波麗士大人」那年,話說波麗士大人我也沒真的看完。

《麻醉風暴》在一片好評以及社群推波助瀾下,吸引許多人的注意,包括我。要不是同事口口聲聲說自己無法從劇中抽離,我可能又要再錯過這部好作品!

《麻醉風暴》首先讓人注意的其實是演員,黃健瑋、吳慷仁、許瑋甯、黃仲崑,在戲劇界各有一片天,接著感到有意思的是本劇的英文名稱「Wake Up」,為什麼有趣的原因待會再說。

 

先從故事本身剖析,「醫界」不是平易近人的主題、職業、工作場所,假設今天故事主角在50嵐打工的話,你還比較能了解對方會說甚麼,「冰塊甜度正常嗎?」、「要不要袋子」之類。劇中的人事物對觀眾來說,在沒有一定的醫療背景下,其實很陌生、有距離感,包含電影一開始加入許多醫療用詞、簡稱,要不仔細看容易連魂都飄走。

劇中的主角全都是醫生,麻醉師、心理治療師、在前線救人的醫生、院長....連業務也是主攻醫療保險,如此集中火力強調「醫界」,想必編劇一定經過縝密的安排,雖然不確定這些醫生的類別是否為了符合劇名而產生(不然也可以安插一個婦產科醫生),但相信「麻醉」的用意不單只環繞在麻醉師,而是為了後續的「清醒」。

 

前面提到,「醫療」不是易懂的題材,但在劇中以犯罪推理的元素為主導,讓可能單調乏味的劇情有了起伏。

《麻醉風暴》的犯罪推理並不完全在醫生之間,其中有市井小民的參與、醫生鬥爭、保險業務、廠商等,環環相扣,相互影響下所產生的「犯罪」格外衝擊,運用犯罪推理鞏固接下來談到的「體制」,同時也是本劇衷旨,使得故事發展更上一層樓。

 

 

體制。

一個大家都知道卻不敢碰的名詞。

各個地方都存在「體制」,學校、公司、醫院、政治....說不完,明明都清楚知道體制發生了甚麼事卻沒人願意正面迎擊,慢慢的,我們只想當個體制中的小螺絲,充滿無奈、憤慨、不理解的還是不理解,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或許還好過些。

「我只想好好當個醫生」

「沒有用的,只是從小牧場變成大牧場,裡面的羊群還是羊群」

「制度需要程序,你們先委屈了」

「變態的體制是需要被衝撞的,有衝撞才會有火花,有了火花才能引導往正確的方向去走」

當我看著《麻醉風暴》裡每次提及「制度」、「改變」,心中的感覺就像被狠狠重擊。

有多少時候,因為太多權力鬥爭、政治角力、派系分別,因為制度,這些生活在牧場裡的羊群,有一大部分被壓迫著,不服氣也不反抗,而另一大部分抓著「制度」把玩的羊群,則是想辦法把牧場擴大,讓更多羊群進入,然後盡其所能的再壓迫。

這是我們所體會的體制。

原本體制的用意應是好,讓環境更好、人更好;讓牧場裡的羊群跟從體制向上,讓牧場變好,可我們在追求體制內的權力時,往往失去初衷,好比院長陳顯榮(黃仲崑飾演)所說:「在追逐權力的過程裡面我變成一個眼裡只有病歷、只有數據但是我感覺不到病人真正痛苦的醫生」 。

這使我想起,職場上常常感受「體制」的壓迫。因為你年輕,別人要你等等、別急,想往上爬得先排隊,許多想實現的計畫在排隊過程中往後挪,「代辦事項」也得排隊。推託、怠慢,當牧場變大而裏頭的羊群也跟著變大、變質,我們開始思考自己存在牧場的意義,若只為了讓追逐權力的羊們爭得頭破血流,而那些踩在體制下,必須照時間、程序等待安排的羊們也不過是犧牲與汰換品。

 

 

《麻醉風暴》劇中最後院長一句:「天亮了」代表許多含意,是天空漸漸亮了,也是體制內的黑暗天亮了,呼應先前學生說:「我已經分不清現在是白天還是黑夜」,都在激勵彼此,好不容易天亮了,真正的工作才正要開始。(圖/麻醉風暴 文/大默)

 

【同場加映】

主題曲-<一百萬隻蝴蝶>

 

【合作約稿】

找大默 damolshen@gmail.com

 

arrow
arrow

    大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