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預告片釋出,就一直關注這部電影到上映。
故事據真人真事改編,描述波士頓環球報記者組成的特別企劃小組「Spotlight」,揭發天主教會波士頓總主教區的樞機主教羅賓納為保護被指控性侵的神父,以假別為名,讓神父調派到其他教區,沒有受到法律約束制裁的神父仍繼續在新教區犯罪。
電影主角幾乎都是熟面孔,特別是「Spotlight」中的 Michael (馬克盧法洛飾演)和 Sacha (瑞秋麥亞當斯飾演)。
我對馬克盧法洛的印象還留在愛片之一《索命黃道帶》。他全身散發超級欠揍的跩,過於自信的欠教訓,在《索命黃道帶》裡他是一位追案多年的警察,一度放棄又重新燃起希望,接著再次放棄,十幾年後案件被拍成電影,馬克盧法洛的臉上才露出些微苦澀。
是不能破案的苦,也可能是被調侃的苦,總之,很難下嚥。
換個電影,馬克盧法洛在《出神入化》飾演辦案永遠慢幾步的警探,這次,他不苦了,反而有點搞笑,臉上的苦澀只是為了觀眾表情而假造,《出神入化》的馬克盧法洛知道他在片中的定位,知道觀眾要甚麼,知道這個警探不過是主角們的推手,他要裝苦惱,很假的那種,不是苦澀。
然而,《驚爆焦點》的馬克盧法洛,苦澀的感覺遠遠超過《索命黃道帶》,真誠度更不能拿《出神入化》相比。導演很厲害,不讓馬克盧法洛的苦澀寫在臉上、紙上、報導中的任何一個字。是在舌尖,想說也說不出來,想表達都很難。
當涉嫌性侵兒童的人數,從原本的個位數,到協會提出的13,到用比例算出的90,觀眾受到的刺激,心理的震撼大過於數字攀升的表面觀感。
這是真的嗎?好似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問題,不好意思問出口,如同報社主管問:「這麼多人有紀錄,為什麼沒有人知道?」
也許他們知道。
你有吃過很苦的藥嗎?那是一種在嘴裡蔓延到喉頭的感覺。
你有喝過苦茶嗎?那是一種存在嘴裡但不會無限延伸的回甘。
你有沒有曾經,有些事情卡在心裡說不出來,到嘴邊又吞回去,字句都像魔術師的刀片在翻轉,不會受傷可是很不舒服。
你有沒有過一種苦澀的感覺,很難很難形容。
《驚爆焦點》的陣容卡司堅強,每個演員彼此搭配恰到好處,沒有誰特別突出,特別需要鎂光燈聚焦,沒有誰應該被特別注意。
馬克盧法洛的苦澀從電影開頭就在醞釀,電影裡,他臉上有一種不甘心、不服氣的倔強,可能不甘心這世界被教會、所謂上帝指派的神父亂搞,可能不甘心從小相信的真理即將被拆穿,可能不甘心的急著想告訴人們:「看吧!我早就跟你們說了」,更不甘心原本單純的事件在永遠幾乎完整的證據時,被通知再 hold 一下。
「我們要揭發的是整個體制」
瑞秋麥亞當斯這次在電影裡的表現比較壓抑,面對受侵害的當事人、面對幾乎天天上教會的奶奶,對她來說,被當事人拒絕、甩門、趕走都不算甚麼,面對最親近的人,要告訴他們堅信不移的世界並不是那麼美好,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好好的表達清楚?這是她的苦澀。
片中,一直到報紙印出,瑞秋麥亞當斯飾陪奶奶坐在桌邊,慢慢看著報紙上的字,她不用多說明就感覺得出奶奶內心的掙扎。「你可以幫我倒杯水嗎?」編劇在這安排一句奶奶的要求,取代讓瑞秋麥亞當斯對著奶奶說明整件事,倒水的那個請求,已經解釋得很完整。
米高基頓的苦澀又更壓抑了,片中他身為兩人的主管,必須想得更周延、更沉的住氣,他知道這是一個大事件,不能再被教會以「個案」的方式處理掉,所以他得等待時機,一方面指導底下的人盡力去挖到更多證據、一方面也跟好友溝通,如果他肯幫忙....
另一個有趣的部份,我在看完電影後才察覺。米高基頓在報紙印出時特地開到印刷廠外,看著報紙上車,他才離去。
當時網路正興起,不知挑戰降臨的傳統媒體還在埋頭苦幹,幾年後,網路大浪撲來、再過幾年,社群媒體吃掉大部分的媒介,傳統媒體意識轉型卻有些手足無措,或許這可以說明一些,片中飾演調查組主任的米高基頓,看這一疊疊辛苦好久的"作品"被送上車時,好深好深的感觸。
看完電影,我想起以前在學校的事情。
新聞編輯原理、新聞編輯採寫....新聞報導、媒體實務.....
每堂課,老師都會端出他們在新聞界的經驗,分享、耳提面命,做好守門人的角色、關心大眾關心的事、平衡報導...。出社會後,才發現老師教的只是夢,現實的是,「狗狗愛我的10件事」比任何有意義的文章都還要來的受歡迎,我的苦澀來自於此。(文/大默)
【同場加映】
.[電影]獨家腥聞 Nightcrawler:我們不要怪別人
【合作約稿】
找大默 damolshen@gmail.co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