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音樂APP:SHUFFLER.FM

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天有太多、過多資訊要吸收或從眼前經過。訊息傳播方式從以前的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管道,早就與網路接軌,甚至直衝社群平台。許多資訊我們不一定看電視才知道,卻可以從社群網站略知一二,吸收訊息與接收的時間也從幾小時減少到幾分鐘,智慧型手機更加把時間分割的粉碎。想要了解一件事,把問題丟上社群平台問,比自己google再一筆一筆看來的快速,不可否認的,社群上的資訊通常是別人消化過後再傳播出去,其中包含朋友的一兩句話,還有懶人包。

我們有太多資訊要知道,卻沒有時間好好整理、整合。假如當「整理訊息」這件事可以被程式碼取代時,也許我們會變得更加懶惰?但也許我們接收到的訊息會更有系統,或有更多時間深入了解。

今天介紹的音樂APP「SHUFFLER.FM」抓準這個特性,整合各種音樂部落格資訊,將音樂、影片、賞析、評論整理在平台,經由網路端(網站&部落格)與APP端(ipad, iphone等各種載具),把整理過後的訊息推出去,進而改變使用者(聽音樂、看電影的閱聽眾)接收訊息的方式與方向,閱聽眾從主動的search 轉變為被動的watch。另一方面,閱聽眾能有效的吸收資訊,省去自己過濾與整理訊息的時間。

首先看到的是方塊式排列與滑動設計。
音樂APP:SHUFFLER.FM
音樂APP:SHUFFLER.FM  
呈現的內容都經過篩選並且分類,分類的準則很多元,基本的音樂類型(Rock, Jazz, Alternative, Punk)、進階到國家(British, American, Swedish),將分類放在最外層的感覺像頻道,讓使用者自由選擇要聽哪個頻道。
音樂APP:SHUFFLER.FM
音樂APP:SHUFFLER.FM
進入頻道以後,文字說明訊息與文章都來自音樂部落格,看見同樣方塊與滑動式設計呈現,依照使用者選擇進入想聽的歌手。
音樂APP:SHUFFLER.FM
音樂APP:SHUFFLER.FM
IMG_0356

我們今天用剛釋出新單曲幾秒鐘的Avril Lavigne 做為示範。使用者選了想要聽的歌手就正式進入音樂欣賞,版面左邊為音樂與影片,右邊文字是來自音樂部落格的介紹、賞析、評論等。
音樂APP:SHUFFLER.FM
如果點選播放歌曲,最下排會出現播放器。沒錯,音樂APP最大也是最需要的功能就是背景播放,使用者聽歌同時可以做別的事情,非常符合使用需求。  
音樂APP:SHUFFLER.FM
將下方看起來像廣告的部分向上拖曳,就是一個完整的部落格頁面瀏覽,收錄完整音樂評論,此時設計的感覺就導向網頁了。
音樂APP:SHUFFLER.FM
音樂APP:SHUFFLER.FM
音樂APP:SHUFFLER.FM
「個人化」其實也是現在APP的重要指標,大家都想讓APP更有個性,更有個人特色。別人一看就知道,這是我的!「SHUFFLER.FM」針對個人化只做了小小的處理-「加入我的最愛」,按一下右下角的星星符號就完成了。分享功能當然也在其中。
音樂APP:SHUFFLER.FM
SHUFFLER.FM」像是一個線上音樂雜誌,也有人說他是「Radio Zine」,透過整理、整合各種音樂部落格的資訊後露出,加上專業且深度的音樂評論,好像在閱讀一本音樂雜誌。這跟之前介紹過的「Band of the Day」有些類似,只不過「Band of the Day」沒辦法讓使用者自由選擇,全部都是APP挑選音樂類型、歌手/樂團等,使用者只能依賴他每天釋出的歌曲,沒有選擇,內頁也只有簡單的介紹,樂團基本資料等,沒有歌曲或音樂本身深入的分析。「SHUFFLER.FM」相較之下自由性較高,使用者能選擇音樂類型、歌手/樂團,還可以看到音樂部落客的分析、評論,自主性較強。但若是針對「個人化」功能,「SHUFFLER.FM」只用了加入最愛與分享替代,完整性不足,對於想要多一點個人設定的使用者來說,無法滿足需求。

整體來說,「Band of the Day」和「SHUFFLER.FM」都改變了使用者的接收資訊的習慣,它先幫使用者挑選、整理內容,我們只要每天點開APP,一堆資訊洶湧而來,接下來就端看你想接收哪個。(圖、文/大默)

 

【同場加映】

[話題]叫 "James" 的歌手唱歌都很好聽?樂壇裡你絕不能錯過的詹姆士!

[話題]2016 百大 DJ 排行榜,我是這麼看的(上)

[話題]現邀現播!百大 DJ MAKJ 要在 Ultra Music Festival 放你的音樂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默 的頭像
    大默

    MoVie x MuZik = Vie.

    大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