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上,上百個乘客,空姐、機長、副機長....,免於地面上的災害,理當很安全。
從紐約飛往倫敦,橫跨四大洋經過冰島,空警比爾(連恩尼遜飾)接到有人用飛安網路傳來的訊息,威脅1.5億美元匯到神秘帳戶,否則20分鐘內就會死一個人。空警比爾立刻展開調查,敵暗我明的情況下,比爾用最笨也是鬥智鬥方法的方式,一一揪出兇手.....
類似為主題的電影很多,想在飛機上找出兇手也不算難,如同機長說:「我們在飛機上,他能逃去哪裡?」但本片有個好玩的地方,將它跟其他"飛機"相關的電影區隔,則為「時間設定」,20分鐘以後會死一個人,對空警比爾是個壓力也是對觀眾施壓,20分鐘之後會發生的事情大家等著看,不過電影卻將「20分鐘」設為一個陷阱,20分鐘之後真的有人死了嗎?有的,被誰殺的?空警比爾。
20分鐘後比爾錯殺搭檔,加上神秘戶頭查出登記在比爾名下,劇情漸漸引出一點頭緒-這件事情跟比爾脫不了關係,同時透過機長,將這件事定義為「劫機」。雖然觀眾清楚知道兇手不可能是比爾,也找不到其他人物或證據做更好的解釋。
發展至此,不禁有點讓人擔心,如果故事就這樣順順的下去,後面肯定平常至極。不過導演和編劇找來新的故事推手-「媒體」,把劇情推到最高點。
不知是否本身對媒體有些小小的知識,或者以前上課時老師說的話印象太深,對電影、真實社會的媒體表現總會多留意。
當乘客打開電視看新聞報導,地面上的人(記者、媒體)收集資料後說得活靈活現,空警是個酗酒鬼、女兒過世、心理狀態不穩定、不是美國人、帳戶所屬人、劫機犯....等資訊透過記者口中說出,讓應該是第一線也是當事人的機上乘客頓時恐慌,根本忘了自己才是正在經歷一切的當事人,還露出部分存在人身攻擊的字句。
經過扭曲後的報導,機上乘客開始騷動,原本掌握情況的空警比爾也反被懷疑,透過媒體之手,將劇情推到置高點。
或許你會說:「這就是媒體阿,這就是我們看的新聞阿」。反過來想,你不正也是看著那些新聞且樂在其中的閱聽眾嗎?
從《空中救援》裡我看到媒體的影響力,可能你都會覺得「我只是一個小小的記者,改變不了甚麼」,不可否認的,媒體對我們確實產生影響,你看著一則逆子殺死父親的新聞,嘴裡罵上幾句髒話批判逆子不孝,卻忘記聽他說從小被父親家暴的故事。
平衡報導、公正的新聞道德,真實傳遞消息是身為新聞人也是訊息守門人的職責,可惜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看不到這樣的情況,新聞媒體該如何自身正派,開啟從自身改變的時代,只是學校教的、長官說的、社會團體提醒的還不夠,得從我們開始做起,就是我們-閱聽眾。(文/大默)
【同場加映】
.[電影]靈異航班 Passengers:循規蹈矩的故事姿態
【合作約稿】
找大默 damolshen@gmail.com
留言列表